Advocate·壁挂交流充电桩

作者:王泽琦;卫智文;钱青云    学校/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Advocate·壁挂交流充电桩

设计背景:

    基于新能源结构性转变背景下,2020年新能源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行列,我国充电桩行业迎来高速发展。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国内充电桩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快速普及,充电桩市场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充电桩市场的强劲需求,也为工业设计公司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工业设计公司进入充电桩行业,为充电桩企业提供优质的充电桩设计服务,从工业设计的层面帮助企业制造出更加符合市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赢得市场先机。市场上也涌现出越来越多优秀的充电桩产品。

    当前市场“车与桩”的配比依旧失衡的情况下,未来充电桩行业仍具有乐观的发展空间。各地在充电桩执行落地的层面上,交付标准各不相一,主要为“部分比例安装到位”、“部分比例安装到配电箱或电表箱”、“预留后期安装条件”、“设计暂未考虑”。

设计说明:

    这是一款为私家车车主设计的可拓展收纳电缆式壁挂交流充电桩。在用户体验、功能创新、产品品牌形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打破现有充电桩呆板形象,采用机身几何化设计、手柄流线型设计。拥有自动鉴别版权即插即用的技术,支持APP预约充电。状态指示灯,使充电动态直观显现。可收纳充电绳,能与汽车更好的贴合,操作更简便。 

    采用高强度PC+ABS材料;420mm*200mm*100mm,6.8KG,11KW 380V;

    共有4种电流模式可调节;两种使用模式,一种为刷卡模式,另一种为APP模式。

    充电速度提升约1.5倍,充电时间缩短约36%;

    在充电桩/枪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在充分研究GBT 20234 – 2011等系列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客户需求,人机上充分考虑安装位置的高度、受力点等,手柄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使产品更便捷、易操作;

    防水等级上充分考虑户外用电安全,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防护等级进行设计;

    材料的选用上,做到耐高温、耐低温,能碾压,10年户外使用不褪色;

    外观设计上造型独特创新,充分考虑手感,动感的线条,时尚的色系搭配,让冷冰冰的工业产品更加人性化,让使用者操作更便捷、更省力。

核心创新点:

    模块设计:读卡器、通信、计量组件等均以模块化设计,灵活选配;

    收纳电缆:圆形枪座融入主机造型、充电电缆可以环绕在机身上;

    即插即用:自动匹配充电电流,蓝牙连接  高效充电;

    接地检测:智能检测接地异常提醒功能,用电安心防护升级;

 解决痛点:

    1.充电状态难以识别;

    2. 操作服务使用繁杂;

    3. 电缆体积庞大;

    4. 卫生情况差;

 核心技术关键:

    1.新型液冷散热技术

    通过研究适用于充电枪接口及线缆组件的新型液冷散热技术和基于新型液冷散热技术的优化充电连接组件的结构优化设计,解决快速充电问题,解决现有充电桩充电慢,效率低,充电枪带电缆重,不方便妇女、老人、体弱人群使用的问题。

    浸没式液冷是相对于风冷、水冷等传统冷却手段的另外一种散热概念。兰洋科技联合创始人莫景杰表示,相较于风冷和利用冷却板、冷却管路等结构的间接式液冷技术,浸没式液冷技术将全部电子元件浸泡在特殊液体材料中进行100%接触散热,散热效率更高、更稳定、更安全。

    浸没式液冷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将体现出更多的优势。例如通过给电子元器件理论的工作环境来使电子元器件发挥出更大的性能;由于完全隔绝空气,解决了电子元器件氧化的问题,提高了设备寿命;能够节省更多的空间等。

    2.大数据集调控处理技术

    应用大数据集调控处理技术,进行动态调度,做出合理适当的规划。把车辆导流到高速公路外、市区或者周边其他充电桩去充电。

    对用户提交的业务请求进行分析, 快速、准确、高效地进行业务处理。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用户参与充电服务的各种信息进行数据实时分析, 由数据的“收集者”转变为“分析者”, 挖掘出公众的潜在需求, 主动为公众推送与其关联度高、时效性强的个性化信息或服务, 从而提升充电桩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获得最大化的用户满意度。

    现在采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真实充电数据进行信息研判, 从中识别抽取出有价值的隐含信息, 可挖掘公众的使用习惯和信息获取需求, 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为企业部门重大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3.智能充电及互动响应技术

    主要包含智能充电桩智能充电及互动响应的适用场景、设备电气安全和信息安全、智能充电功能、桩联网互动响应要求及平台交互技术要求,适用于需要调节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充电功率的智能交流充电桩和智能非车载充电机。

    按照大部分新能源车主的充电行为习惯,一般在晚上下班和返回居住区之后对车辆进行充电。充电时间相对集中在晚上的用电高峰期,与家庭的用电高负荷期高度重合,充电成本和供电网络的负荷压力非常大。通过建设和改造智能充电设施,可以引导新能车主根据充电成本和电网负荷情况调节充电时间和功率,充电体验相对较高,供电网络负荷压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能在优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规范居民区智能化充电设施建设、保障新能源汽车车主充电安全,降低大规模充电对电网负荷的不利影响等方面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动工具分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成都全景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沪ICP备17040444号-1   沪公网备案 31010402009707